清平,前汉置县,县城设在水城屯,曾名厝县、贝邱县、甘陵县、清河县、清阳县、清平县。隋朝大业间(605-617年)废清平县,唐武德四年(621年)又置清平县。后唐改县为镇,宋初又改镇为县。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黄河决口,县城由水城屯迁明灵寨即现址)。1940年(民国29年),清平县城迁往康庄,原址改建旧城区。1956年,清平县撤消,旧城区规划高唐县。1984年改建为旧城镇,后又改称清平镇。自宋元丰年间为县城起至1940年县城迁往康庄止,清平作为县城865年。清平县城原为土城,始建于宋宣和七年,嘉庆元年改建为砖城,城墙高1.8丈,底宽2.2丈,顶宽1.4丈,周长852丈。城池四门颜额:西门曰“生明”,南门曰“望鲁”,北门曰“拱辰”,东门曰“迎旭”。城内设有县衙、教育馆、大部队、监狱、巡检司等衙府,还有文庙、城隍庙、唐明宗祠等,可惜城墙及其它古迹在解放战争中陆续被毁,仅剩迎旭门门洞和文庙大成殿、透龙壁等文物古迹。
清平镇是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镇。位于高唐县西南部,南邻茌平,西接临清,全镇总面积106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2个社区,人口4.17万。唐朝宰相吕才故里。境内有元代丞相王懋德墓石雕群、北宋年间迎旭门、明代文庙、清代透龙壁和山东省面积最大的平原森林公园,是远近闻名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清平迎旭门,为原清平县城之东门。据《清平县志》记载,清平县城原为土城,宋宣和七年(1125年)始建,金(1173年)增修,元(1317年)重修,清康熙元年又重修,嘉庆元年春开始改建砖城,至三年秋竣工。城墙高1.8丈,底宽2.2丈,顶宽1.4丈,周长852丈。城池四门颜额:西门曰:“生明”;南门曰“望鲁”;北门曰“拱辰”;东门曰“迎旭”。解放战争中,城墙陆续被拆除,墙砖大量流失,只剩迎旭门洞和墙基仍巍然矗立。
高唐县清平中学是2002年3月由原清平镇中学和原清阳高中合并而成的一所崭新的学校。她座落在清平古城北四华里处,西靠清卅公路,北临森林公园,交通便利,环境优美。
原清阳高中始建于1949年9月,当时经冀鲁豫边区政府批准建立,1950年建成后定名为“平原省联立清平师范”。1953年平原省撤销,更名为“山东省联立清平师范”,1958年师范下放到县级管理,更名为“山东省高唐师范”。1962年师范下马,经省教育厅备案,更名为“山东省高唐县第二中学”。1998年8月更名为“山东省高唐县清阳高级中学”。清阳高级中学培养了大批国家干部、教师、科技精英、民营企业家等优秀人才,其中前师8届,后师4届,高中34届,初中21届。学校占地82亩,建筑面积7800平方米。校园内有明朝初期建成的文庙及清朝乾隆二十五年建成的“透龙壁”,有800多年的金柏16棵等市县级重点文物。清阳高中古朴典雅,历史悠久,名震四方,人才辈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