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类别 |
 |
|
大运河文化的标本
来源:聊城日报 发布时间:2011-5-25 8:51:45 阅读:603 次 |
“家西一根线,金刀银刀剁不断,变粗了能行船,变细了能浇田。”这首运河谜谣,近来一段时间有了更丰富的内容。为配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从2010年8月至今年5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聊城市文物部门陆续对京杭大运河聊城段内的东昌府区土桥闸、阳谷七级镇古渡和临清市古砖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多个重大成果。专家表示,三大运河遗址的发掘,为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土桥闸:完整发掘的第一闸 2010年12月,历时近5个月的土桥闸遗址发掘完毕。 土桥闸,位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发掘出土的土桥闸由闸口、迎水、燕翅、分水、燕尾、裹头、东西闸墩及南北侧底部保护石墙和木桩组成。一同发掘的大王庙遗址,位于闸东侧,至迟建于康熙年间。 “土桥闸设施依然很完整,石块的衔接既简单又牢固,粗大的木桩几百年尚未腐烂,充分体现了古代治理运河的成就和水利科技思想成果;大王庙则是运河信仰文化的载体。”市文物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山东省考古研究员、土桥闸考古队领队李振光也说,土桥闸是京杭大运河完整揭露的第一座水闸,为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在清理河道过程中发现的瓷器、陶器、铁器及玉石器,以明清时期为多,有少量宋元时期的瓷片。“瓷器的出现,是明清时期运河承载南北文化交流的实证。”市文物局有关人员还表示。此外发现一枚日本宽永年号(1624-1643,明天启4年至崇祯16年)的铜钱,也证明运河是当时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七级古渡:漕运和商贸繁华的见证 2010年4月,阳谷七级镇古运河渡口遗址重见天日,主要包括平台、石砌台阶状慢道及水边河滩木桩遗迹组成的码头、《重修渡口石磴碑记》等石碑多件。根据碑文可知该渡口始建于元代,原为七级台阶,随着码头日益繁荣,乾隆十年改建为十七级台阶。该渡口遗址保存完整,连接渡口的是一条老街,如今石板路面和街两侧的古建筑整体风貌还在,充分展现了运河码头旧日的繁荣。 市文物专家说,据史料记载,古渡口的主要作用是运输皇粮,阳谷、莘县、肥城的皇粮都是陆运到七级镇渡口再转为漕运。从发掘实物来看,也印证了这种说法。贡砖窑场:运河沿岸的皇城之基 5月中旬,历时近7个月发掘的临清贡砖窑场遗址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该遗址位于运河岸边,临清贡砖就是沿着运河北上,垒就了北京古都。 据了解,临清贡砖是明清时期故宫、天坛等大型皇家建筑用砖,鼎盛时期,运河两岸贡砖官窑多以万计。目前,临清贡砖烧制工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古代砖窑形制不得而知。此次发掘共清理出官窑17座、用于铺设窑底及砌筑窑壁的贡砖几百块,贡砖年代最早是明朝晚期的天启年间,最晚是清朝道光年间,横跨200多年。有的贡砖上面有窑场生产者戳印的款铭,上面记载了制作者、窑场主及生产纪年,有的还带有红色的款印。“该考古发掘为临清贡砖官窑的形制、结构、年代变化、时代特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翔实的资料,极大地丰富了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运河文化博物馆馆长陈清义表示。 据陈馆长介绍,京杭大运河和长城同被誉为中国最伟大的两大人工奇迹,但与长城的凝固不变不同,京杭大运河是“活的”,它作为航道、河道,还一直在发挥作用,并且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它的价值正在于它曾经承载的历史文化讯息。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古闸、古窑、古桥、码头、老街以及岸上的文化遗址,对于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这三处文化遗址保存完整,文化价值高,成为展示运河文化的“标本”之作,有力地填补了运河申遗实物资料少的缺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