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的开展,古城门的建设备受关注。从明朝洪武初年修筑砖城以来,古城门的名称有没有变化?
聊城三迁到现址古城门叫法有不同
在历史的长河中,因为水患,聊城三迁城址,从聊古庙到王城,再到巣陵,最后在现址落脚,开始千年古城的历史。 宋朝淳化三年(992年)六月,历史上的聊城被决口的黄河吞噬,这样,聊城治所迁至崇武渡西一个高亢的地方,也就是现在古城所在的地盘。刚刚迁来的聊城并没有城墙,七十多年后的宋熙宁三年(1070年)才就地取土筑起了城墙。城墙筑起的同时,取土的地方也就成了护城河。 不过,这时候的城门是否有门额,已经无可考证。真正有文献记载聊城城门的是明朝。 明朝初年,聊城“平山卫指挥佥事”陈镛做了一件事:他从洪武二年(1369年)开始,经过三年的时间,主持将土城改建为砖城。 明朝户部尚书李廷相在《重修东昌府城纪略》中记录了这一段史实,并对古城四个城门的门额进行了记叙:“洪武壬子,守御指挥陈侯镛始甃以砖石,周七里有奇,崇尺三十有五,阔杀尺之十五。为门四:东春熙,西清远,南正德,北宣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四门”。 到了后来,古城四门门额做了改动,后世习惯将修改门额后的城门称为“清四门”。对于修改门额的时间有两种观点,其一是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1573年—1627年)为避讳明武宗年号“正德”而改。另一种说法是,清朝政权发迹于北方,“明四门”中的北城门“宣威”不为清朝所容忍才进行修改的。 清宣统时期的《聊城县志》中对“清四门”有这样的记载:“门四:东曰宾寅,南曰南薰,西曰纳日,北曰锁钥。”在这部县志里,对城墙还有这样的记载:“厚两丈,地阔三丈”。
城门门额叫法有讲究
常年研究聊城古城历史的刘洪山对古城门的门额有自己的理解。 他说,聊城古城门有“明四门”和“清四门”的说法。不过,无论是“明四门”还是“清四门”,城门的门额都有丰富的内涵。 刘洪山说,明朝的四个城门分别是春熙门(东)、清远门(西)、正德门(南)、宣威门(北)。春熙意思是春风和煦,百姓安居乐业,一派太平景象。清远则意为清明广远,清美幽远。正德强调的是地方官正己正人的责任和义务。有意思的是北门“宣威”,因为当时敌人主要来自北方,所以面向北宣威扬武,以示威慑。 而到了清朝,聊城古城门的名称就彻底改变了“明四门”的叫法。它们分别是宾寅门(东)、南薰门(南)、纳日门(西)、锁钥门(北)。“清四门”的门额大意是:迎着和煦南风,背靠固若金汤的城池,东迎日出、西送落日,期望百姓勤劳耕作、安居乐业。
北城门西城门门额将揭开面纱
2004年,聊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让千年古城再一次迎来新生。2009年,古城保护与改造工程拉开序幕,古城保护性开发战役全面打响。而今,聊城正在着力打造“中华水上古城”。 重修城门和角楼首当其中。目前,南城门已经竣工,西城门、北城门也正在紧张施工,不日也即将亮相。 现在竣工的南城门总高22.1米,两侧各带30米城墙及4.5米残垣断壁。南城门外侧门额为“南薰”,内侧为“正德”。北城门、西城门门额将随工程竣工揭开面纱。(于新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