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类别 |
 |
|
醉心聊城历史文化的老潘
来源:聊城日报 发布时间:2012-7-28 16:17:36 阅读:421 次 |
老潘名叫潘坤,临沂人,1953年出生的他已经年届花甲了。自从他1992年离开聊城,已经过去20年了,但这20年来,他对聊城历史文化的关注并没有丝毫减少,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着更深的体会和更执着的追求。 1973年,20岁的潘坤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那一年,他的父亲调到聊城高唐县工作,他也跟着家人一起来到这里,并在这里认识了家是东阿的妻子。“我高小毕业那年参加了中考,在沂南县全县1000多名考生里,成绩在40多名,还算不错。可没等我们进入学校,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潘坤对自己没有完成学业一直感到遗憾,后来参加工作,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他在工作之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 1976年,潘坤进入当时高唐县的无线电实验厂,从学徒工做起,“那时候的月工资是20元,每年都涨一点,但涨不多,五六年之后,涨到了30元左右。”老潘真正觉得聊城传统文化很有意思,是他担任染织厂厂长的时候,那时候他从地方志里看到聊城盛产棉花,而且棉纺织业很发达,这些既和工作有关,又带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史志内容,深深地吸引了老潘。“收花不收花,但看正月二十八。”这句农谚,老潘还是从地方志上读到的,到今天他都记忆犹新,“史书里的内涵太丰富了”。 1992年,当时任县供销社副主任的老潘毅然来到了青岛,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还要趁着年轻再闯一闯,而当时他已经39岁了。到了青岛,老潘从头开始,由最基层的工作开始一点点地做起,一直到现在担任青岛市城阳区科技局调研员,老潘总说,虽然离开聊城20年了,但聊城还有他很多亲朋好友,还有他对聊城割不断的情愫。“由于我的经历,我现在对临沂、聊城、青岛的历史文化特别关注,尤其是生活工作了十八年的聊城,那里的文化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这几年,老潘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临清藏书名家徐坊家族身上,包括徐坊的父亲徐延旭,徐坊的弟弟徐植,徐坊的儿女亲家柯劭忞,还有徐坊的后人。“徐坊在藏书界的名气大极了,但对他的研究还不是很多,也不系统。”这两年,老潘不断地写一些研究性的文章,除了在专业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他也贴在自己的博客上,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这位临清名人。据老潘讲,他现在和徐坊、徐植的后人关系好极了,“我现在收到了很多徐坊家族的照片,包括单人照和全家福,都有,很多都是他的后人直接送给我的,等到合适的机会就会展示给大家看。”谈到这些年来的收藏,老潘要说的话很多,“我现在有一份徐坊的手卷,七米多长,前面有徐世昌的楷书题字,这就很少见了。中间是徐坊手书的几十首诗,文化价值很大。”据老潘介绍,他还有一些傅以渐、邓钟岳、杨绍和的真迹,都是他花大价钱从外地商人手中购买的,“这些东西很少见,对于我们了解聊城历史上的先贤很有帮助。” 除了自己收藏,老潘还尽量的为聊城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一次去北京买藏品,有位朋友提到了一套乾隆版的《山东运河备览》,我当时不是奔着这件东西去的,所以没买。不过我想到,咱聊城正在筹建运河博物馆,可能需要这么一套书,我就主动联系了他们。”后来,聊城文化部门的有关同志,根据老潘提供的信息,在拍卖会上拍下了这部书,现在保存在运河博物馆中,是一件极珍贵的藏品。2006年,老潘回到高唐,在这里举办了一场陈丹诚作品展,“这次展览比较成功,我也算尽了一些自己的力量吧。” 老潘说,自己明年就要退休了,将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历史和文化。“先要把徐坊的东西系统的整理一遍,不管是从藏书方面,还是从近代图书馆的创办方面,徐坊的贡献都太大了。这是我们聊城的骄傲。”老潘还有个想法,就是把自己收藏的实物拿回聊城来做一些展示,让更多的人看到并了解聊城历史文化,并为这些藏品找到一个合适的归属。记者 祝伟康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