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实验小学位于驰名中外的光岳楼东南方向100米处,是一所具有百年光荣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教育特色鲜明的省一流小学,是鲁西教育园地一颗璀璨的奇葩。
聊城实验小学前身是聊城最早的中学——山东省立第二中学。该校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建校,系清朝东昌府启文书院改组而成。省立二中学生中,有很多人成了中共优秀党员和干部,如“中共鲁西县委”的创始人,革命烈士赵以政、孙大安、王寅生、杨耕心等,均为1925年毕业生。金方昌、金谷立、邓延熙(白果)等烈士,著名画家李苦禅、原中顾委常委段君毅等都是后期毕业生。1927年,省立二中成立了聊城市第一个团支部。抗日战争前期,省立二中改成了军干校,由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任校长;抗战中后期,曾更名为“模范小学”(这一时期也是日伪时期驻聊城司令部所在地)。
1953年,被定为聊城地区重点小学。1966至1976年,聊城实验小学改名为“五七”小学。1978年被定为山东省重点小学。1979年,奉省教育厅指示,取消“五七”小学校名,恢复“实验小学”名称。
目前,聊城实验小学含有三个校区(老校、北校、西校),占地60 余亩,学生4000余人,教职工156名,平均年龄34岁左右,专任教师全部达到专科以上学历。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辅导员1人,特级教师2人,水城名师2人(占全市小学1/5),东昌名师4人(占全区小学4/9),省教学能手6人,市区级教学能手70余名,在全省是绝无仅有的,是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省一流教师队伍。
一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对学生一生负责”为宗旨,坚持创新教育,不断教育创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一致好评.2002年,新班子上任以来,确立了“以德立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质量强校”的办学思路,以科研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提出了“教学课题化,课题工作化”的工作要求,启动了名师带动工程,构建了“课题研究、案例研究、专题系列研究”的校本研究体系,形成了“工作即学习,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研究特色。近年来,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骄人业绩,曾获得“全国现代教学艺术示范学校”、“全国小学数学改革先进集体”、“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全国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实验学校”、 “21世纪中国小学社会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重点实验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化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培养模式示范学校、“山东省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山东省教学软件开发实验学校”、“山东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优秀实验基地”、 “聊城市小学教学研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学校在德育、美育及综合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得“山东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山东省少先队示范学校”、“山东省绿色学校”、“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科普示范学校”、“山东省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山东省手拉手十佳学校”、“山东省工会工作先进单位”、 “山东省先进党支部”、“山东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聊城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聊城市校园普通话示范校”等殊荣。
多年来,聊城实验小学一直是聊城市小学教育事业的一面旗帜,曾多次接待国内外参观学习团,应省内外教育部门或单位邀请,对外送教百余人次,起到了窗口示范作用。目前,全校教职工正齐心协力,勤奋工作,为实现实验小学的跨越发展奋斗着。